11月14日 星期一 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抗日模范村阳山村现场教学感悟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将要去往新四军曾今战斗的地方——金坛茅山阳山村。
我抱着无比期待的心情上了去往茅山的车,一路颠簸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刚下车就有“茅山自然课堂”六个字映入眼帘,这也是我们今天集合的地方。
当所有同学集合完毕后,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去房间里换上了红军服,穿上红军服的同学们看起来精神焕发,有了军人的模样,我们班穿红军服的人寥寥无几——可能都和我一样没有细听规则,以为红军服只有少部分学生才可以穿。错失了这个体验的机会,真的好不甘心啊!
紧接着我们就举行了今天的第一项活动——大学生实训基地的挂牌仪式,仪式开始时,现场的氛围立马严肃了起来,在场的87名同学神情专注而庄严!尤其当时看到国旗、团旗在基地飘扬时,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挂牌仪式后,阳山村前村支书,我们叫他孔老师,他带领着我们去走一下新四军当年走过的道路,看看当年的抗日模范村-阳山村。
第一站是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这里有一段很悠久的历史,也是当年军民团结抗日的见证。走进祠堂里一颗郁郁葱葱的古树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棵树叫做“古树名木”,大约有三百年树龄了,据说这棵树木曾枯败过,后来又奇迹般的重新生长,这个传闻也给祠堂添加了一份神奇的色彩。旧址的左边就是练兵场了,是当年新四军练兵的地方。
接着来到了新四军的党支部,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书院。虽然没有了往昔的容貌,但是这里严肃的气氛让我联想到曾经新四军将士们在此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场景。
随后我们就来到了交通站,这里曾经是战士们向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据点,被翻新了一遍,唯独有一面墙还保留着原本的样貌,承载了这段悠久的历史。这里也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告别村民的地方,村民送行陈毅准备了黄米饭和南瓜汤,是当时最好的招待了,相对于我们现在富足的生活,可以想象到当时村民们生活的拮据。
接着来到了疗伤站,现在改造成了村民活动区域。
新四军的兵工厂距离有点远,山路不好走,有的同学第一次走这么多路,有点疲乏。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上午的踏着新四军脚步的体验就结束了,回到了原本集合的地方。
一上午的旅程只有短短的几公里,可我却感到无比疲劳,当时红军长征可是走了二万五千里啊!悬殊如此之大,让我越发崇拜红军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午饭前,孔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战士的白马走丢了,找了两天两夜没有找到,最后发现那匹马跑到了阳山,村民们都很热心招待这匹马,把它牵回去之后没几天那匹马又跑回了阳山,动物都被阳山的温馨氛围所感染,不肯离去,这也充分的体现了阳山居民的淳朴善良。
午饭时间到了,老师告诉我们,当年新四军在此抗日,都是边战斗边生产,所以今天我们需要自己动手到地里挖红薯,自己烤着吃。想象中烤红薯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要麻烦得多,首先要动手到地里挖红薯,还要自己制作灶台,捡树枝,找树叶,还要生火,生火的途中还要不断添加树枝,不断将燃料摊开,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吃到今天的午饭,真的费了我们好大的功夫。吃了一个小的红薯,虽然没有太多的甜味,但是心里满是滋味,花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吃到的红薯,就算是烤糊了,也是好吃的。
从挖红薯这件事让我想象到当时的红军战士是多么辛苦啊,他们没有那么充足的红薯,没有打火机,而且每天都要自己生火做饭,饥餐饮露。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有时候却不去珍惜现在这美好的生活,甚至觉得不知足,真的很惭愧。
吃饭过后我们集体背诵了陈毅军长的三首诗——《青松》《梅岭三章》《过微山湖》。三首诗都气势磅礴,彰显了红军的军人气概。随后就开始了扔手榴弹比赛,同学们都抱着殷切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参加比赛的同学也没有辜负队员的期望,都在尽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今天现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模拟当年新四军生产竞赛的场景,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水稻的收割、打谷和装运。这次我很主动,参与了20人对抗比赛。很开心自己也能有机会参与进去,队员们分工合作,做事井然有序,似乎大家已经忘记了这场比赛,每个人都沉浸在辛勤的劳动当中。最后,我们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虽然很累,但是老师叫我们集体合影,记录这次难忘经历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拿了一捆水稻,笑得特别开心。
三点钟上车出发回学校,今天的收获真的很多,也很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次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新四军战士们的艰辛。
我们从民族的衰败中复兴而来,前辈们为我们创造如此优越的生活,我们也不能懈怠,新时代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茅山抗日模范村阳山之旅虽然结束了,回到宿舍躺下才觉得很累,但是也很开心!躺在床上时,耳朵边突然回响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我想我知道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我该如何度过,我能如何努力,我要做一棵青松,扎根新时代!(文/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物联225 张曙 审/倪琳妍、吴昊、张煜)
注:本文为“信仰公开课”课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