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 星期三 晴
德不孤,必有邻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题记
《论语·里仁》中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此言,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我认为,此种之德,应为勤奋、道德与原则;此种不孤,应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中之邻,应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
我认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也深谙“少数服从多数”的合理性。但是这种“雪亮”和“服从”应来源于大多数人独立理智的思考。如今总是有太多的人云亦云,从众心理在很多场合成为了中庸与自保的合理解释。而此时有思想有追求之人往往成为孤者,而这种孤并不可耻,并不孤单,这是建立在德之上最为伟大的孤独。同时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保持君子和而不同的气度,让时间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我相信,孤者的身边一定可以汇聚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德不孤,必有邻。于我而言,记得高中的时候,班级组织答辩比赛,有一道题目是:冰和水混合了,还是不是纯净物?班级瞬间静若止水,有一个同学率先说不是,随后“不是”的战队便迅速扩张,俨然成为了专业科研小组,更有甚者上升至密度和体积。到最后,坚持是纯净物的只有三个人。但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恰恰是少数同学认为的纯净物。老师问答案为不是纯净物的同学们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判断,大多数同学的思路都是因为从众。当然,该答辩比赛上升不到德的高度,但此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独立思考、科学研判、勤奋探索是求知求学乃至人生成长道路上明亮的灯,在这灯光的指引下,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不要害怕想法的独特,坚持着勤奋地走下去,适合自己走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宽。
于伟人而言,我不禁想起无名英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新中国初试氢弹之时,无异于白纸上勾勒蓝图,戈壁上谱画绿洲,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又因为工作的绝对保密,于敏的艰辛无法诉说。而在他夙兴夜寐,隐姓埋名的这些年里,质疑声从未停止。但是他坚信只要理论扎实,就不会错,更为了新中国的氢弹事业,为了不被帝国主义欺压,于敏从未想过放弃,他相信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在研究团队不惧艰难全力以赴的合作奋斗下,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对于当时的于敏而言,那时的“邻”是共同研究奋斗、风雨无阻的战友,是温柔坚强、不离不弃的妻子;而如今,“邻”是繁荣昌盛的中国,是安生于中国丰满羽翼下的芸芸众生。“德不孤,必有邻”,时间会证明你存在的价值,百年之后,世人皆知,国士无双。
于国家而言,中国向来秉持“德不孤,必有邻”。2015年5月23日,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德不孤,必有邻”提出“以德为邻”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固“德”之根、体、品、魂,引领着中国外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今,面对美国恶意的揣测煽动,以及对于我国邻国和台湾,香港等地的无良调拨,我国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始终人民当家作主,严格贯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外,中国始终坚持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联合国自觉履行大国责任与担当。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安乐,祖国山川一片海晏河清。我相信,中国成功的发展之路会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同并点赞,到那时,世界皆会为邻。
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诚不欺我。论语多以语录为主,虽多寥寥数语,却是一本人生真谛之书,为后人在遭遇挫折、诱惑亦或苦难时点亮明灯。中国,如鹏腾飞而起,在世界浩渺天宇翱翔,声震寰宇。向前,是未知的挑战和黑暗,可背后,有无数点点星光为其闪耀,我们依旧无畏前行。人生之路漫长而又短暂,而我,只愿化身滴水,汇入时代的海河。
德不孤,必有邻。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文/数字经济学院 旅游211 卢雪凡 图/源自网络 审/任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