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星期六 晴
我的同心故事
——继往圣绝学,承汉字文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名教师、学者,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同心故事,倍感荣幸。很幸运我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度里,且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和工作。
怀好奇之心,继往圣绝学
“人生糊涂识字始”,在纯真烂漫的学生时代,对中国汉字情有独钟的我,曾天真地幻想“识遍人间字,阅尽天下书”。
岁月奄忽,青春不再,大学毕业后的我在北方一所市属本科高校教书。因为教《古代汉语》课,要常常翻阅《说文解字》,因为要理解汉字的本意,要由小篆上溯甲骨文、金文。为了淘到甲骨、金文方面的书籍,记得有两年课余时间常逛的地方,不是学校附近的服装城,也不是远大购物商场,而是学府书城;为了摹写十三巨册的《甲骨文合集》在市图书馆整整泡了两年多。
为人性僻耽古文,字不识得不甘心。2011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带着对古汉字的好奇与痴迷,幸运地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幸忝列古文字学家、说文大家门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读博三年,日子过得充实而紧张。从导师的谆谆教导中领悟到:查阅文献,要像蜜蜂采蜜般地勤快;整理资料,要像老牛吃草一样反复咀嚼。虽说日子忙碌而充实,但每当日之夕矣,却常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的感慨,大概因为自己不再年轻。
时间犹如手中的细沙,抓的越紧,流逝的越快。三年读书生活转瞬即逝,值得回忆的是,读博期间我有幸参与编写了十五卷本的《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的第七卷、第八卷,参与了“商周金文语料库”信息补录工作,参与了导师主持的一些重大项目,当然更重要的是,顺利完成了三十万字的博士论文的撰写。
留在江南工作以后,念兹在兹的还是古文字。在政府和学校的资助下,在学校和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科技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我的研究项目得以持续进行。板凳坐得三年冷,近日一部近十四万字的古文字书稿即将完成。
从撰写硕士论文开始接触古文字材料至今,屈指算来,我从事古文字研究已有十几个年头。如果谈起我与古文字的关系,可谓“日久生情”“不离不弃”。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爱的本质是为了某人(物)而劳作,促使某人(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人(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人(东西)而努力。”
揣责任之心,承汉字文化
古文字学,一向被认为是“冷门”“绝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三千年的诗韵,文明得以传承,诗韵得以传播都离不开汉字。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汉字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从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至于秦汉篆隶,魏晋楷书,直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的源流一脉相承。汉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钱存训先生在《书于竹帛》里说出了汉字的独特性,即“它独有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绵延至今,中国汉字除了一般文字通有的音、义以外,还有特殊的形体,这种具有特殊形体的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团结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
学术界把秦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其实古文字是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民书写在不同载体上的文字。据战国文献《墨子·卷四》载:“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于后世子孙知之。”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教师,我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传承好中华文化,传播好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
回首党的百年历程,我们恰好处在一个好时代。对于学者、教师而言,能够在安全和谐的国家择一事终一生,实乃人生最大幸福!
(文/基础教学部教师 苏影 图/源自网络 审/任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