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 星期二 晴
做一个温暖的心理守护者
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我的基本职责。一直以来,我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么伟大,直到2020年,疫情来袭,我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每天节节攀升的感染数字,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的氛围笼罩在祖国大地的上空。作为心理老师,我的第一反应是为学生开通心理热线,制定心理危机干预与咨询方案,编制心理防护手册,为本校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我和老师们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系列活动,编辑心理调节短视频、录制学生在疫情中的心理故事等音频,通过视听在线传播方式宣传抗疫故事,为武汉加油,为祖国加油。荣获常州高校心理抗疫先进个人。
作为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活技能开发”青少年教育合作项目之高职情绪管理项目组成员,组织对全国近20个高职院校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状况继续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高职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有家庭贫困学生、父母离异学生、原有精神疾病的学生、网络信号不佳的学生等,其中女生比男生的情绪更容易波动;项目组及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我还倡议全国近20个省市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情绪管理项目在疫情中的运用,为学生们在抗击疫情战役中获得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学校的抗疫工作在稳步有序推进,武汉的疫情确越来越严重,此时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向江苏省心理学同仁发出邀请,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并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征集心理热线志愿者,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紧张和不安,没有多想,作为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注册心理师,通过心理热线的方式为疫区人民抚平内心的创伤,是我的义务,于是,我在第一时间发出申请,通过层层筛选,被遴选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心心语”热线咨询师和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虽然拥有近20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但在第一次接热线时,依然止不住紧张。我开始为热线做大量的前期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和案例,熟记各种心理援助的要点,构想了许多特殊情况和应对办法……从刚开始接听热线时的些许紧张,到后来全心全意投入接听热线电话,我倾听着,安慰着,引导着,用自己的一颗赤诚的真心,融入疫区心理援助工作。
在一通通的热线中,一个真实的疫区现状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来访者可谓五花八门,有学生,有居家隔离的疑似病例,有一线医护人员。原来疫区的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每天新闻中增长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数字,那些数字代表的可是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愈发重大起来。在接线过程中,有几通电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位一线护士说到,每天看见生死场景,担心自己撑不下去了。我倾听着,劝慰着,引导着,这位护士的情绪渐渐平复。我问她为什么还在坚持,“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虽然没有抽调到我,我依然主动要求上前线,他们需要我。”护士这句朴实的话语让我泪流满面,“党员在前”这句号召,一下生动立体起来。还有一位中年男子来电,自认为没有太多能力,但想去做火神山医院的保洁志愿者,他说这是他能做的力所能及且有意义的事。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很多。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可敬:灾难来临时,大家团结一心,与子同袍。
疫情期间,我接到上百个热线电话或小程序,成功处理自杀事件二起,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九次,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夜间危机干预在岗服务共六十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至今仍在坚持。
每次接线结束,我都会及时总结,反思不足,通过专业的心理督导,提高自身的心理热线服务能力,参与心理督导百余次,我的抗疫征文作品《热线那端的党员》获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抗疫作品三等奖。
作为一名热心服务社会的民盟盟员,疫情期间,我积极响应盟市委捐款倡议,同时撰写科普宣传文章《宅在家里,几个心理调节的小方法》发于常州民盟微信公众号,教给宅在家里的盟员们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作为常信院民盟支部的社会服务委员和盟市委的教育委员,我还积极参与常州市“防控疫情社工在行动—聆心音,筑心晴”心理援助服务工作;作为常州市心理学会社区心理专委会的主任,我还组织社区心理专委会的成员,编辑《常州市社区心理指南》,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区广泛宣传疫情期间居家心理调节技巧,针对不同人群,推送相应的科普文章,帮助社区居民学习突发情况下居家隔离心理调节技术;培养平和心态,积极应对疫情。
作为常州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积极参与常州市心理学会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为常州市心理援助工作提供督导支持。获常州市2020年度新北区“阻击疫情 志愿同行”“优秀社会志愿者”称号。
还积极参与常州广播电台综合频道“天天健康”及武进电视台“生活连线”节目,并提供嘉宾支持,借助于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心理调适技巧,以普惠大众。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责是助人成长,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一直走在助人的路上,无论面临怎么的风霜,无论遇到怎么的困难,努力前行,看见人性中积极的力量,在支持中感受人际之间的温暖,祖国的坚强、人类的共同成长。
(文/学工处教师 徐畅 图/源自网络 审/任文珺)